來源:黨建工作部 尚文娟 發布時間:2022年04月28日 瀏覽次數: 1066
我與冶金地質
福建歲月地質情
夜幕下的“中國冶金地質”格外的耀眼,朱紅的六個LED燈光字從地鐵2號線師大董嶼站C出口一出來便映入眼前。繼續步行向前,穿過美麗的黃風車公園,迎面就是中國冶金地質大樓(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研發中心)。
在福州高新區海西科技園數座企業大樓璀璨的外墻燈光輝映下,“中國冶金地質”猶如舞臺的C位,奪目而耀眼,引得無數福大、師大的學子躍躍欲試。駐足凝望時,它又猶如一個“家”,不知已勾起過多少冶金地質二局人的情愫與驕傲。
回望2012年4月25日,二局研發中心前樓在福州高新區舉行吉慶封頂儀式;2014年2月28日,二局研發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2014年3月25日,第二地質勘查院主體從莆田遷入二局研發中心,自此二局本部及兩大主業、下屬公司合攏辦公的工作順利完成;2021年12月11日,福建冶地恒元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儀式,標志著冶金地質二局在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司運行管控創新、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業務轉型和經營模式創新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十年彈指一揮間,而過程的每一個節點幾乎承載著冶金地質二局人近二十年的拼搏與奮斗。
初識——我與冶金地質結緣
還記得那個冬天、那場白雪、那美麗的南湖,那天在長白山賓館的會議室里,我與冶金地質二局簽下了招聘協議,第二年八月,我便興高采烈按時報到。位于福州東街115號的老辦公大樓,住宅和辦公都在一棟樓里,據說曾經是東街最高的建筑,但是經過福州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這座大樓已經被簇擁在了樓宇之中,底下的小院兒只能停下幾部車,當時給我這個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哪像個單位啊”,一股“透心涼”直沖到腦門兒。后來,我才漸漸的明白,正因為是寸土寸金,空間狹小,銳意發展,才蓄積了二局人拼搏的力量。
在福州經過了短暫的停留后,我被安排到了二局中心實驗室工作。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新涵大街旁的第二地質勘查院有著相對整齊的辦公場所,有兩棟辦公樓和兩棟家屬樓合圍著的一個大院,前半部分做簡易的籃球場,后半部分是小園林景觀,地質人每天上下班都要穿過這長長的大院?;仡欉^去,這兩塊區域不知承載了多少冶金地質人的工作、文化、生活。
我的工作是在實驗室做地質樣品檢測,從區域化探樣品到巖石礦物化學分析樣品;從稱樣、熔樣再到測試樣品、出檢測報告,寒來暑往十二個春秋;從我進去時的工作量一批只有三五個樣品到十幾個樣品再到幾十個樣品;從三天做一批樣、出一份報告,再到后來的一天就要檢測出幾批樣、出幾份報告,而且每批樣品至少五十個,甚至上百個。印象中最忙的那兩年像加工間、馬弗爐、通風櫥這樣的區域、設備幾乎是二十四小時沒有空閑過,原子吸收、ICP等儀器用的氣瓶一兩天就要換一次,也正是這樣,實驗室的年產值從幾萬做到了幾十萬再到幾百萬。與此同時,地質主業那邊,從2002年首入西藏礦區,到2012年青藏高原地質專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第二地勘院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有史以來第一次站到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再到后來西藏工作全面展開,從三四個冶金地質人迷茫的行走在青藏高原的曠野上,到百臺鉆機齊作業的熱鬧場面……這一路,我見證了。
那時候,年初和年尾的院子里總是熱鬧的,能看到同事們來去匆匆的身影,能聽到各種談論項目的聲音,每當夜幕歸于靜寂的時候,能看到總有幾間辦公室的燈是亮著的;那時候,每年的三月是固定要開職代會的,職代會一開完,地質人就要開始出征了,省內、新疆、西藏,開始為各自的項目奔忙,直到秋天后開始陸續的收隊回來,一年就這樣過去了;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們剛剛經歷過了地質的寒冬,在省內突破無望的情況下,西藏就是他們春天里的希望,為了使命、為了職責、為了冶金地質的招牌,在從東向西的日子里,無論坎坷、迷茫、疲憊還是疾病,不曾聽說有誰退縮過,就這樣慢慢的,我與冶金地質的緣越結越深。
融入——我講冶金地質人的故事
努力拼搏、愛崗敬業的人總能給人以感動。這些年來,伴隨著冶金地質二局的經濟發展,我身邊的同事——冶金地質人給了我太多的感動,他們的身上有太多太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去講述,只可惜我的文筆太過拙劣,無法將他們那種默默而無私的奉獻精神淋漓盡致的加以表達。如果魏巍老先生還在世的話,如果他能來到冶金地質人的身邊感受地質人的工作與生活,那他也一定會說,冶金地質人也是最可愛的人。
2015年,我有幸隨《中國礦業報》的兩位記者去我們的西藏礦區進行深入采訪,盡管我們都知道西藏氧氣稀薄的威力,已提前做好了思想和身體準備,但到了那兒還是“敗了”。徹夜無法安眠、渾身酸痛坐立不安、行走在礦區的平路上猶如腳底灌鉛,而這些卻是我們進藏地質技術員們的家常便飯,他們早已習以為常。記得第一個中午與他們一起在食堂共進午餐的時候,我只吃了一塊羊肉和半碗面條,其余的思緒都被他們民工般的形象給牽引了,黝黑的皮膚還布著些許皸裂,三十多歲正當年的頭發里已有銀絲摻雜,我當時就想,如果我是他們的親人我一定會落下心疼的眼淚,可是他們并沒有像我一樣去在意這些表面的東西,幾天相處下來,他們一心專注于工作的精神倒是讓我反窺自心。后來,我講了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故事,講了西藏分院支部的故事,講他們是如何做到“缺氧不缺精神”的。同時還有講到,即便沒有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工作,我們的冶金地質技術員也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地質工作做到極致,像閃亮光潔的“石頭與饅頭”。
冶金地質人的故事太值得我們多講講了,今年是冶金地質總局建局70周年,也是冶金地質人風風雨雨走過的70年,在我有幸與之同行的近十八個年頭里,看見了冶金地質二局人為總局的發展歷程貢獻過的無數精彩瞬間,如果能拾珠成串,如果能有更多的講述人,那冶金地質人的故事還將更加精彩。
展望——我與冶金地質共成長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是黨中央在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中向全黨發出的號召。
冶金地質作為新中國成長的見證人,為新中國鋼鐵事業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的群體,曾經的苦難輝煌會載入到冶金地質的史冊。今天,冶金地質正擔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聚焦主業、持續發力,全面做好“六個聚焦、六個持續”,實現總局“223366”總體發展思路、打造“雙一流”的戰略目標,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冶金地質二局人正以實際的行動積極投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公司制改革,推進業務轉型和經營模式創新,形成以地質勘查為基礎,各產業單元協同發展,共同向新業務領域拓展的新格局,更好打造區域市場競爭主體,立足福建,積極融入長三角和粵港澳區域發展,著力打造總局東南戰略支點和區域中心,努力在區域發展中發揮引領帶頭作用。
而我將繼續與冶金地質同行,與冶金地質二局共成長,在本職崗位上擔當作為,盡職盡責。同時,也將立足本職崗位融入更多的思考,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專職的黨務干部,已經不再從事技術工作,雖然過去干技術工作的底子可給到我許多做事情的邏輯經驗,但是黨務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黨務工作的專業性更加考驗著我,前路漫漫,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來路縱然更加艱險,但我及冶金地質二局人都做好了乘風破浪的準備,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里,冶金地質二局人能以奮斗的姿態度過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相信在未來的業務開拓、轉型升級、打造區域戰略集團的過程中也一定能以奮斗的姿態繼續迎接新的風浪。
在鼓浪嶼的琴聲、海浪聲、白鷺舞動的歌聲中,“中國冶金地質”新大樓在歷時了三年的建設已于去年悄然矗立在了廈門海滄新工業區、新港區,相信六個朱紅大字也將閃亮廈門。